《西华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农机专业一路走来

——访西华退休教师李绍俭
   期次:第3期      查看:31   
   甫毕业,多艰辛,从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到西华的距离也许只在你转身回眸间;
   身秉直,心坚定,五十七年的沧桑巨变早已化作你斑白的鬓发和眼角的痕迹。
离家千里  投身教育
   李绍俭,1935年生于辽宁省,如今已是82岁高龄。他求学于吉林,工作于四川;从北到南,离家千里,祖国的版图上留下他人生的印迹。
   1960年7月,李绍俭于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随后留在长春拖拉机厂从事工业设计工作。一月余后,25岁的他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四川农业机械学院。
   “原本按照我们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的是工程师,是不应该来教育部门工作的,而应该去工厂、研究所。但当时,国家需要。”李绍俭说道,“不是还有首歌儿唱过吗?国家哪儿有需要,哪儿就是我的家。”
   远离东北的家乡,回家一趟极为不易。“从我家坐火车到北京要一天一夜,从北京再到这儿来三天三夜都不止,中途还不能遇上天气等变故。”而当时背井离乡的感受,如今他回忆起来,也只是云淡风轻地一笑。
   如今的毕业生自主择业,而当年的他们要接受国家分配。面对陌生的土地,“来干什么?”心里完全不清楚。“这个学校在哪儿呢?”回想起报到时的情景,他感叹道:“不是来学校,不是去人事局,而是去四川省高教局报到。在农业厅大院里的一个小屋子就是学校的办公室。来成都以后,他和同事们就住在走马街的大同旅馆里,三、四人一间,还是大通铺。
   1961年,四川农业机械化学校撤销,学校才有了固定的校址。搬到郫县来之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师生常吃不饱饭。省里给老师每月的定量是27斤粮食,到郫县分配下来实际上只有23斤,说是23斤,实际上除去2斤“鼠耗粮”只有21斤。学生的要多一点,但也不够吃。教学条件也很简陋,专业课教学最困难的是没有教具,只能利用学校旁边机耕队废弃的拖拉机给学生上课。听说哪里有被淘汰的农业机械方面的零件、设备,学校就去弄过来,大有捡破烂的收荒匠的感觉。至于一些小的实体教具,老师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老师们还要自己画挂图。硬件设施也无法保障,当时学校有一个礼堂,身兼三职:既是礼堂又是饭堂,到下雨天还是体育场。师生每人一张板凳是标配,上课的时候带到教室,上完课再带回寝室。学生毕业了再把凳子还给学校,供新一届学生使用。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留下来的决心。从年少的爱国赤心、干劲十足,到如今的安适从容、平和淡然,他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活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
亲历创校   感受杨诚
   回想起当年刚报到的情景,李绍俭说:“当时不但是没爹没娘,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因为被暂时借调到省农机所,他们才有了办公的地方,所在的办公室同时也被称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办公室。就是在这个办公室里,李老师第一次见到了杨诚副院长。虽然学校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固定的校址,没有教师,没有领导班子……但杨院长干劲十足,坚持于1960年开始招生。经多方奔走,9月份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只能寄读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
   安排好首届学生后,杨院长一边考察校址,一边督促李老师制定教学计划。1960年冬,杨诚院长带领7人考察组到洛阳农机学院、南京工学院等少数有农机专业的高校学习经验。考察组中专业课教师就李老师一人,李绍俭笑称自己还只是刚出学校的“小毛头”,杨诚院长便把制定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这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重任交给他,自己深感责任重大。
   “杨诚不是学教育的,学的是机械制造类专业,读了两年大学然后就去抗日。”对于办学来说,杨诚自称“门外汉”,但是他非常虚心,而且善于学习,总有一股认真钻研的精气神。李绍俭回忆说:“杨诚给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把你专业所有需要的书都给我找来,我们一起看、一起学。’”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杨诚一再强调: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计划。鉴于四川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都与北方不一样,再加上学制年限的不同(北方几所高校同类专业学制都是5年,我校是4年),所以北方同类高校的教学计划、培养方式等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搬照抄。我校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制定完全是从零开始:没有懂教学的人给予指导。面对这样的困难,杨诚院长一边自学一边与李老师商议解决办法。
   想起和杨诚相处的那些年,李绍俭不禁会心一笑。“他生活上很平易近人,从来不摆‘官架子’,每年新来的教职工他都会亲自去见一见、谈谈话。他对每个人都很好,私底下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为了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他还组织我们一起去青羊宫游玩,照片我都还有呢!”
   李绍俭亲身经历了建校之初的各种艰辛,也感受了我校第一任院长杨诚巨大的人格魅力。
勤勉耕耘 智慧开花
   李绍俭随杨诚一起进行创校工作,后自主制定我校农机专业教学计划,担任农机教研组组长。在教育战线上,李老师始终勤勉耕耘,追求不止。
   李老师于1979年评为讲师,1987年评为副教授;1980年,他主持的课题《通用刀滚旋耕机研究》中的部分设计内容在1981年被农机部变型系列旋耕机产品鉴定书采纳并列为“两种成熟的新结构附件”推荐图纸。李老师多年潜心教育和科学研究,多篇科研论文获奖,并取得一项国家专利。1982年之后的四年间,他又受校领导所托,负责拟定农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可谓李老师的“二次创业”。由于有了建校初的“第一次创业”的经验,李老师最终确定农机专业向食品机械专业转型的方向,使我校成为当时四川高校中第一个成立食品机械专业的学校。
   1985年,李绍俭获得了成都市、四川省农工民主党先进党员代表称号。同年4月出席北京全国先代会,荣获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表彰。1988年被授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会员”,表彰他在农业机械化事业中所作的贡献。
   四教楼前的一个转身,是四川农业机械学院的发展与嬗变;五十七年的再次回首,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像李绍俭老师一样的耕耘者的努力与坚守,才铸就了西华的品格与风骨,成就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和今天蓬勃发展的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779次访问,全刊已有28237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