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大爷”的课妙趣横生

摘要:“古大爷”的课妙趣横生——记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古滨 人物名片:古滨,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现任校级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和力学教学部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实验力学专委会委员,西南地区力学协作组成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理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实验)、西华大学教学名师、西华大学优秀教师、西华大学优秀实验工作者、西华大学优秀党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多项。 执教33年,教授学生近15000人,在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用智慧打开学生求知的大门,用创新培育科研的硕果。他在2018年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他就是我校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力学教学部主任古滨教授。 在《力学与实践》《舰船技术》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教材9部。主持了省教育厅的多项重点教改项目,以及多项实验室建设项目,主持包括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在内的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 [由浅入深,结科研硕果] 初次走进8教122实验准备室,映入眼帘的便是随意搭在沙发上的两床棉被。刚从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归来的古滨,又马不停蹄投身到其他项目中,“最近几天都在这里加班,教学、科研、竞赛……事情有点多。”古滨解释说。 10月21日,从“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设备创新大赛”上传来捷报,古滨主持研发的设备“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创新实验平台”从近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一等奖。 比赛现场竞争激烈,古滨获奖的背后,离不开他多年来对教学的思考和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2006年,面对低年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古滨心里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国内现有的材料力学非破坏性电测实验所涉及的工况过于简单,学生对此类实验兴趣不大,只是机械地完成一些规定动作、记录几个数据、套用现成的实验报告。如何才能让学生将材料力学理论课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中,并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古滨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他不断思考着:“如何研发一台功能全面且突破传统模式的材料力学实验平台。”2012年,第一代“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创新实验平台”面世。2013年,该平台作为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决赛中唯一的创新实验平台进行了公开展示交流,并获得了多位专家的好评。 古滨并未就此止步,他在第一代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更新,推出了第二代,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第二代仪器能完成材料力学理论课和作业中大部分工况的实验重现,进而有效拓展传统材料力学实验范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实验的需求。 “该创新平台可以实现多循环的互动,同学们可以随时把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或思考的问题拿到实验室,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更直观形象地清楚构件内在力学变化过程与规律。” 古滨自豪地说。 起于力学,深耕创新。作为力学教学部主任和校级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古滨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致力于基础力学教学工作和改革试点工作,为学生完成创新实验提供平台,拓展学生视野。目前,该平台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全国10多所高校中得到推广使用,且学生依靠该创新实验平台已自主完成二十余项设计创新实验项目。 [山高水长,展力学魅力]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一句话揭示了力学的魅力。在古滨看来,力学的魅力在于其是一门工科基础科学,只有基础打得牢,学生才能在各个工程领域大放光彩。 古滨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等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实验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和力学创新实验平台的研发工作,先后被西华大学评为“优秀实验工作者”(实验),“西华大学教学名师”(理论)。 比起在课堂上使用ppt教学,古滨更喜欢在黑板上书写板书,再加上简洁明了的配图,这能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繁杂的力学公式与概念。同时,他还会巧妙融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比如在一次动量矩守恒定律的课堂上,古滨将轮滑绳子放在自己的脖子上,佐以动作手势,来解释其中的原理,这种方式不仅使得理论更容易理解,也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两位大师气功表演,脖子压钢筋双头长矛,一张很形象的图出现在2014级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建筑力学课上,古滨老师用这张图形象地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力学原型实例。这样妙趣横生的教学让学生走出校园多年后,还能瞬间回忆起这个片段。有同学发微博说:“建筑力学课上的乐趣,以至于下课出门忘记了方向!”学生超级喜欢他的课程,亲热地称呼他“古大爷”。 教学不仅局限于校园。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古滨也作为力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了多项比赛,例如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理论竞赛和六届四川省大学生力学理论竞赛,所指导的学生多人多次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在一届省级力学竞赛中,古滨指导的学生获得了理论力学全省第一名、材料力学全省第一名及总成绩全省第一名。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古滨已为近15000名西华学子教授过力学课程,可谓桃李满天下。三十年开花,三十年结果。今年九月,古滨荣获2018年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称号背后,饱含着同学们对古滨的喜爱与敬仰。 [诲人不倦,守教学初心] 问及留给古滨印象最深刻的学生,古滨不假思索地回答道:“2002级的学生。”2003年,古滨兼任2002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这是他第一次当班主任,他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督促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生活。 除此之外,古滨在三个班中设立了“最大进步奖”,以此激励进步的学生。“平时获奖的学生大多是班里成绩拔尖的少数,这个奖项的设立,是想让所有进步的学生都有被认可的机会。奖项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人都有可能获得荣誉。”古滨感叹到。 令古滨感到欣慰的是,当年所带班级有8名学生考研成功,其中7人考取了外校的研究生,远超往年人数。直到现在,许多毕业学生仍会通过电话或QQ联系古滨,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力学难题寻求建议。 “我记得一位来自南方的学生丁庆才,多才多艺,但有一段时间身体感觉很不好,正值2003年古滨老师买了第一辆私家车,那段时间几乎每周都送丁庆才到成都的几个医院检查身体,有一天半夜学生突患急性阑尾炎穿孔,古老师立即开车把他送到医院,日夜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丁庆才的父亲之后还给古老师送了一面锦旗。后来非典肆虐的时候,古老师也每晚坚持到学生宿舍查寝,时刻关注我们的身体情况,让我们很感动。”2002级土木学生李星说。 “古老师不仅课堂风格幽默风趣,在生活中也如同我们的父辈一般关心我们,经常在没有课的时候到寝室督促缺勤的同学按时上学,保证每一堂课都做到认真出勤。”2002级土木学生王新文说。 学生眼中的古滨,是学识渊博、寓教于学的良师,同院系教师眼中的古滨,是热心助人、追求进步的同事。 “古滨老师的教学很有特点,充满激情。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不断寻求进步,并将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他不仅对学生非常热情,而且也会给予教师们帮助......”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向天宇老师说。 对于未来应该怎么做?古滨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书育人。”如今的古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古滨笑道:“以前有许多爱好,爱远行爱下棋,现在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了教学,其余三分之二交给科研与事务管理等工作。” 三十三载奉献求索,三十三载言传身教。古滨满怀对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的坚持,始终不遗余力地用双手传递着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西华学子。未来,古滨的力学之路仍未停下,科研的脚步继续前行!

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救灾现场
西华人的行动让人点赞!

摘要: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救灾现场 西华人的行动让人点赞! 一场泄流洪峰,让西华人的心与巴塘更加紧密相连!受灾乡镇的灾情和救灾进展,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10月11日和11月3日,金沙江先后发生两次山体滑坡,生生截断奔涌的金沙江水。巨大的堰塞体像头上高悬的巨石,直接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次险情:帮扶慰问,送贴心温暖 10月11日,我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副校长刘小兵一行13人赴甘孜州巴塘县开展脱贫攻坚系列工作。在工作组到达巴塘的当天,位于四川省白玉县绒盖乡对面的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境内发生山体垮塌,金沙江干流被垮塌山体阻断形成堰塞湖。 甘孜州巴塘县是我校的精准扶贫点,根据四川省委统一部署,由我校配合共青团四川省委对口联系巴塘开展扶贫工作。从2018年开始, 我校加大对巴塘县的帮扶力度,在继续开展对县扶贫的同时,确定对口帮扶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而这两村位于金沙江边,处于白格堰塞湖下游,属于此次事件的重灾区。 得知情况后,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副校长刘小兵连夜召集3名西华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以及同行的老师召开紧急会议,对赴巴塘县的各项帮扶工作进行调整,决定对水磨沟、列布西两村61户村民进行救灾慰问和帮扶。 10月12日,校领导带队赴两村避险安置点看望村民,并为每户村民送上了御寒的棉被和大米。王小林、刘小兵一行还前往住在山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格次仁家进行看望慰问。受6个结对帮扶党组织的委托,此次还为6户贫困户送上了各党组织党员们捐赠的共计12000元慰问金。 12日下午,坝体较低处自然形成一条泄流渠道,江水开始慢慢溢出。随着水流量逐渐增大,本次险情在4天内得以解除。 第二次险情:保障群众安全,缓解村民负担 11月3日下午5时,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这次险情比第一次更为严峻,滑坡规模更大,坝体随时可能溃坝,全省的应急响应迅速启动。 危急时刻,身处巴塘县的三位西华人:我校挂任巴塘县委办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驻村工作队队员许宇生,列布西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广峰,水磨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庆临危受命,全力配合巴塘县相关部门开展疏散转移群众工作。 3日当晚,正在进行脱贫攻坚相关工作的许宇生、张广峰、李庆接到金沙江再次滑坡断流的通知,考虑到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都处于堰塞湖下游,会危及到全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人立即前往水磨沟和列布西村转移群众,当夜采取投亲靠友的方式转移两村村民299人。 11月初,巴塘夜晚最低温已在零度以下,刺骨的寒冷没有让三人退缩,在确认村民安全后,三人在村口通宵巡逻、测量河道水位、了解水情,全力配合巴塘县政府做好灾情预案保障工作。 为减少两村村民的经济损失以及转移负担,李庆等三名巴塘派驻干部积极联系和协调,我校离退休工作处在巴塘县水磨乡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爱心扶贫购买了800斤核桃,学校扶贫办联系巴塘农副产品相关企业,学校工会采取“以购代捐”方式购买核桃3000余斤。 所有核桃在4日当天完成收购和运出流程,一定程度上缓解村民负担。水磨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庆说:“我校尽努力做到了减少村民的损失,能帮一点是一点。” 为了让受灾群众吃饱穿暖,巴塘县民政局为村民送去棉被、帐篷、大米、清油等应急物资,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三人除了日常巡逻、安抚受灾群众情绪之外,还参与到救灾物品和慰问金的发放工作中,确保每人一件军大衣、两床棉被,保证每人都领到了慰问金。 灾情当前,为保障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附近道路全部实施了交通管制,而大多孩子上学地点都在距离安置点15公里的县上。为保障孩子们正常上学,驻村工作队联合当地派出所派出车辆,将孩子们安全送达上学地点。 这一次滑坡,完全淹没了此前自然形成的泄流渠道。白格堰塞湖堰塞体坝高大大增加,坝体可能随时溃决,这无异于如一颗高悬头顶的“定时炸弹”。为防止村民偷溜下山,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三人通宵在村口守夜巡逻。遇到不理解执意要下山的村民,他们三人反复劝导,竭力阻止。“太危险了,必须要安抚好受灾群众的情绪,保证他们的安全。”许宇生说。 晚上巡逻累了,他们就直接睡在车里。12号的晚上,刚巡完逻的李庆掏出手机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虽通宵值班,但能保证群众安全,也许这就是我来基层的意义。” 学校非常关心白格堰塞湖泄洪险情,学校扶贫办一直关注整个排险进程,及时联系驻村干部了解排险和受灾的相关情况。11月14日凌晨,根据巴塘水位站现场监控人员报告,金沙江实测水位2482.35米,流量3850立方米/秒,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洪峰过境巴塘县。根据各乡镇报告,巴塘全境无人员伤亡。此时,另一个任务又摆在了西华的三位驻村队队员面前。 洪峰过境: 开展查灾核灾,助力灾后重建 洪峰过境造成巴塘县竹巴龙乡和西藏芒康县交界金沙江竹巴龙大桥损毁,318国道竹巴龙段部分路基冲毁,路面大面积塌陷,进出藏道路完全中断。我校对口帮扶的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受灾较为严重。 面对灾后的村庄,李庆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形容。318国道水磨沟路段覆盖3米高的淤泥,多处道路被冲毁,耕地变沙田,部分村民房屋被冲毁。因藏居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水浸泡后,土墙开裂,随时可能坍塌。再加上海拔高、气温低、山道崎岖且损毁严重,抗灾救灾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三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电脑、衣物等个人物资被洪水浸泡、被淤泥掩埋,但他们顾不上去看一眼,更顾不上去清理,便全身心投入灾后查灾核灾工作。 张广峰在列布西村的活动室对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两村灾民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房屋受灾面积、冲走的牲畜和家具家电数量、受灾的耕地面积等具体数据。张广峰说:“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具体操作下,村民比较有序地报家里的受灾数据。” 李庆和许宇生则主要走访村民家中,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核实、查漏补缺。由于道路受损严重,李庆徒步15公里对竹巴龙乡318沿线进行灾情核查, “道路完全不通,两侧全是淤泥,半天走下来,全身都是泥。”李庆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11月18日,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舒志乐教授一行,在省民政厅救灾处调研员廖建明的带领下赴巴塘县调研“11.03白格堰塞湖”应急处置、查灾核灾工作。工作组深入竹巴龙乡,查看民房、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因灾受损情况,核实农田受损等核心灾情况。 查灾核灾工作的开展进行,为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和未来精准帮扶做好充分准备,全力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 有感:镇定、有序、温暖 “灾区受灾同胞表现得较为镇静,也很有秩序。”堰塞湖危机过后,险情基本排除,但家园满是淤泥尚不能返,三位驻村干部协助村民们清理村里道路的淤泥。据许宇生和李庆介绍,村民们清除淤泥是自发组织的,“他们互帮互助,十分团结,会优先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的清理房屋。” 安置点现场,村民们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当中。列布西村村文书格桑志玛当起了安置点的“义务炊事员”,每天义务为安置点的群众做饭、洗碗。“这些事情让人觉得非常温暖。”许宇生说。 洪水过境,给每一个人留下了很深的回忆,忙碌而紧张的数十天,他们三个人心里都满是感触。面对此次险情,李庆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到灾区前线,我深切体会到国家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力量,大家井然有序、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力量。” 在救灾帮扶工作中,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与村民建立了深厚情谊,帮扶村村民感激西华大学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无私付出与帮助,“这里的村民提到西华大学都会竖大拇指,他们对西华充满了感激之情。你要问那里的孩子以后想考什么学校,他们都会回答‘西华大学’。” 白格堰塞湖危机已过,学校情系对口帮扶的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将竭力为他们重建家园提供帮助。

西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31次访问,全刊已有28212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