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讲述岁月的故事 留住历史的温度

摘要:讲述岁月的故事 留住历史的温度——西华大学校史馆讲解团侧记 走过明德广场,路过升旗台,跨过小拱桥,便到了档案馆。档案馆由从前的图书馆改造,掩映在亭台绿水旁。在泰半都是新建筑的西华,它显得古朴、幽静。邻近小亭的静谧随着空气慢慢流入馆内,远处日晷对时间的记录仿佛也凝刻于此。 在这里,却有一群人,做着为多数人所不了解的事情。 [讲解的涅槃之旅] 2015年12月25日,西华大学校史馆成立。偌大的场馆,回环往复的展板,各式各样的物品,没有讲解员的指引讲解真怕会迷失在这里。于是同年,西华大学校史馆讲解团成立了。校史馆讲解团隶属于西华大学档案馆的下设培训部、综合部、宣传部等三个部门,现拥有16个正式讲解员和15个处于培训期的新成员。2018年,是这个年轻的团队走过的第三个年头。 参观校史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这短短一周的“新生专场”也是讲解团成员最忙碌的时候。一拨一拨的新生排着长队等在档案馆门口,身着正装、佩戴“小蜜蜂”的讲解员优雅地引领他们进入馆内,用清楚响亮的嗓音,熟练地开始自己的讲解。“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这些其他同学不甚了解的语句,在他们口中却是一张开口便自然迅速地流露出来。现场讲解每15分钟一场,从早上8:30到11:30,下午2:30到5:30,讲解员们轮流作讲解,偶尔晚上也会安排任务,“是挺辛苦的”现任讲解团团长曹琦感慨道,“一天下来口渴、腰疼、腿疼,但挺有成就感的。” 团队的新人培训实行“师徒制”,由老一届的成员一对一带领新一届的成员,周期视个人情况而定。据团队成员张浪介绍,培训内容包括普通话和礼仪培训。讲解时,讲解员身着正装,化淡妆;配合相应的手势,挺胸收腹,自然大方,女生还要求丁字步站立。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自然还是熟悉讲稿。他们的基础讲稿长达24页,共计15370个字,不胜枚举的名字、时间、专业名词令人眼花缭乱。 “不是背,而是理解,”张浪介绍道“这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要把讲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首先需要自己去理解,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在哪个方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成绩,紧接着便是创造发明以及荣誉称号。记下来之后,可以打乱顺序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敬仰和尊重。讲解时不是背稿子,而是很简单直白的表达,就像聊天一样。师徒制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好的功用,师傅们会先示范如何讲解,徒弟们则会被安排“片段试讲”,即任选讲稿片段讲解。 11月8日中午,正是新成员华怡萍的试讲时间。试讲结束后,老成员张佩兰非常高兴地说:“你知道你今天哪一点最让我满意吗?你的声音特别洪亮,比之前清楚多了。”赞许之后,张佩兰与曹琦才就刚才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向华怡萍作以说明:注意场景衔接时的引导手势,时间不能出错,不要出现病句。每一位新成员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幸有学长学姐拉着他们的手,慢慢帮助他们向前。 [心灵的高峰体验] 与尚显青涩的小萌新相比,身经百战的老成员说起讲解便多了几分指挥若定、举重若轻的潇洒意味。在曹琦看来,讲解不是在台上唱独角戏,而是跟听众交流。面对不同的听众,讲解的方式、重点也不尽相同。她会根据来访者的年级、身份和他在学校期间所经历的这个时期找出馆里面所对应的内容详细介绍,以求产生共鸣。对于新生,会更多地宣传西华的成绩、建校的艰辛以及西华的精神,培养新生积极向上,爱校融校的情怀。而对于回访的校友,比如他们就读于建校时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就会是讲解的重点。 “校友都是带着对母校的爱和情怀回来的,作为讲解员不用说很多,他们自己就会去看,然后很积极地和我们交流。”曹琦介绍说。讲解的方式都是根据来访者决定的,宛如一曲探戈,要进退相宜。 在接待过的受访者里,最令张佩兰印象深刻的是校友们。在一次参观过程中,当走到西华的开校元勋杨诚副院长的展板前时,年逾古稀的校友们情不自禁地深深鞠躬。“那一幕很动人,是自发的、非常自然的。那种真诚和真实只有看到的人才能体会。”回忆起那个场景,她的话语间依旧充满了感动。 在他们看来,当讲解员是幸福的,讲一百场也不会觉得枯燥。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听众都能带给他们能学习到的东西,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张佩兰用“心灵的高峰体验”形容自己讲解完之后的感受。“来访者的态度、反馈还有他的兴奋程度,会让你会获得心灵的高度满足感。那是一切吃喝玩乐全都达不到的快感。”张佩兰开心地说,“我觉得做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 在他们眼中,讲解员是神圣的,尽心尽力接待好每一位听众给予听众最大的尊重,是他们的责任。当谈起讲解时,他们脸上的投入、热爱、专注令人动容。万事万物,也唯有投入感情去做时才会收获真正的圆满和幸福。讲解团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他在慢慢长大、成熟,逐渐变成西华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成为校外来访者了解西华的平台。而身处其中的讲解员们,也有许许多多自己的收获。 [团队的爱与温暖] 讲解团成员卢钏燚在采访中表示,加入讲解团给自己带来最多提升的便是对西华的认同感。曾经有一位选修课的老师声称“西华最初不过是一个专科学校”,卢钏燚当场指正道“西华大学建校时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建校时即是本科。”她很自豪地说:“同学们有关于学校的问题都会来问我,我便把我所知道的都讲解给同学们。” 而在张浪眼中,自加入讲解团后,他更加自信也更有责任感了。“在校史馆讲解时我就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会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认真地说。从最初进校时那个“言谈举止幼稚”“一句话需要学姐教三遍”的女孩曹琦,变成了如今临危不乱、大方得体,在他人眼中“很厉害”的“大人物”。他们陪着校史馆成长,也在这段岁月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作为刚刚加入学生讲解团的新成员,朱柃静能感觉到自己与讲解团的感情正在慢慢升温。在第一次试讲之前,她忙得晕头转向,为了配合她的时间,“师傅”卢钏燚在值班室等她到晚上七八点。“冬天的夜里很冷,却抵不住你的暖心。”朱柃静感慨道。 我们关心自己的一日三餐,关心自己的成绩前途,抱怨宿舍条件不好,抱怨学校名气不大。但有多少人想过去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母校经历了怎样的筚路蓝缕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讲解团,有人情的温度,也有历史的温度。校园喧嚣繁杂,而他们安静地在这座小楼里,透过现实窥探昨日的风华。岁月的故事,由他们铭记;西华的从前,在他们口中鲜活。也希望越来越的同学能够走进校史馆,看看往昔的剪影,听听昨日的故事。毕竟,了解历史,才能敬畏现实;回顾昨天,才能珍惜当下。

霜雪夹霞光 风雨见彩虹

摘要:霜雪夹霞光 风雨见彩虹——记2018年“西华之星·创业就业之星”梅书琴 梅书琴,2015级西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2018年获得保送同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在校内,她学习拔尖、工作认真,多次获得校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现为唐立新奖学金成员;在校外,她在英语科创领域小有收获,曾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三等奖,在香港案例分析大赛中获优秀奖,在第二届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组获二等奖…… 梅书琴在各个方面得到的荣誉都挺多,但当我们问及这些荣誉时她却总是一语带过,在她看来荣誉本身无需多言,只是在这些经历中的点滴、情感与成长才是真正值得记忆所在。 [旧的告别 新的开始] 2015年的初秋,白玉兰吐露着花苞,栀子花还散发着余香,红砖楼的日晷悄悄留住时间的痕迹。天气微凉,西华大学的新生报到处却十分有温度。西华学院2015级文科班新生梅书琴随着人潮走进西华,带着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她双目坚定而有神,饱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彼时的她,或许未曾想过,在西华这方土地上她将披荆斩棘,绽放自己的光彩。 上天总会为你安排一场猝不及防的天雷,像是通往成功彼岸的一条岔路。而对于2015年的梅书琴而言,高考失利不异于晴天霹雳。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战,在无边际的题海中试图探寻到最好的方向,临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中班级前三的名次、650的分数是对她的认可与激励,可是因高考失利而导致的一百多分的落差,让她的梦想落空了。所谓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正是梅书琴在逆境中的态度。尽管西华不是她最梦想的大学,但她仍热爱这里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在西华,她挖掘自己,奉献自己,绽放自己。三年多的大学生活匆匆过去,她也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遇见你 多幸运] 在西华求学的日子里,梅书琴最感激来自老师们的帮助,她认为在西华实在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老师让自己受益匪浅,仔细想来,有三位老师让她最为感触。首先是西华学院的院长张勤勇老师,在梅书琴的印象里,张老师条理清楚、逻辑清晰,虽然是理科生但总能出口成章,有学生说:“老张是一个极其严格的人。”在平日里都是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学习、科研工作的认真尽责。 此外,经济学院的贺刚老师也让她认识了知识渊博的意义,贺刚也是梅书琴的导师,在论文写作及科研调研中她都能感受到贺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她说贺刚老师每天精神饱满的状态加上独有的教学秘诀都是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法宝。 最后,教授其经济法的彭锦老师更对梅书琴决定今后深入钻研的方向有重要意义。梅书琴说,在彭锦老师的课堂上学习法律变得十分有趣,也是在这样有趣的学习中她开始关注到国际法在国际事务处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她觉得当下国际上在这方面仍有缺失与不足,而自己也想为此出一份力。 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时,良师是有的,而益友也没少过。西华学院2015级文科班的同学们是其学习过程中的好朋友,创业创新团队中的伙伴们是其在比赛中的好搭档,还有活动中认识的人成了一直相伴相携的志同道合之人。 大学三年,室友们是每天朝夕相处的人。梅书琴说自己的室友们都非常优秀,大家一起上课坐前排,一起背单词,一起看新闻,这种踏实、积极、阳光的感觉很让人开心。大家一起分享喜悦,倾诉委屈与难过,聊聊八卦与玩笑都让人心情舒畅。无形间梅书琴也提到了自己的男友,她说自己取得的成绩和男朋友的鼓励分不开,在压力大的时候男友总能扮演那个正能量的角色,乐于倾听,排解压力,而她也期待未来的路能一直同行。 梅书琴说自己一直都有遇上善良的人,一直有人帮助,一直有人相扶,而这些所有的遇见都是幸运。 [越努力 越幸运]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钻研学业还是主持学生工作,梅书琴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大一的时候她加入了学院学生会的学习部,并在大二时选择了留任。在部门里,她从来都是最积极认真的那一个。在她看来,因为热爱,所以认真,无论是做策划、主持还是联系物资,她都会积极去参与,这样会让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而在看到成果后自己也会有一种开心和满足感。所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外乎如是。在部门繁琐的工作中,梅书琴也有自己的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她从不逃课,如果因为某事必须耽误一节课的话,她会提前给老师报备,之后也会借同学的笔记来看。而如何达成学习、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则有赖于她做事情的高效率和专注力。 英语于梅书琴而言是爱好,也是锦上添花。她曾获得过ICTS综合素质能力竞赛成都赛区英语口语银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及十三届科技文体艺术节英语风采大赛二等奖,还在(第八届)MODEL APEC西南地区大会上作过报告。她喜欢和外国人交流,常常会关注一些国际交流的活动,乐于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英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便有针对性地去练习听力,看美剧,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口语表达方式。长期的坚持使她能够流利而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参加竞赛时也能大放异彩。 大二时,创新创业成为了梅书琴大学生活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梅书琴是一个爱读书爱看报的人,她收听BBC新闻,关注国内外新闻,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并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而这,就是她一个又一个创新点的来源。 梅书琴有着极强的执行力,一直努力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通过反复考虑每一个方面的可行性,一遍又一遍地推敲论证,她获得了四川省三创赛三等奖,成为了西华创享汇咖啡店的店长,也成为了同济大学研究所—四川省雅安扶贫课题组成员,“互联网+”项目负责人。对于创新创业,梅书琴表示“创业是一个精彩的舞台,在这里见识了很多东西,向诸多优秀前辈学习如何管理,如何制定措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这一路走来,她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逐渐成长为创新创业标兵,她认为,深厚的知识底蕴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还需要去发现、去融入一个优秀且有技术力的团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没有人的成功是简单的,手到擒来的,梅书琴用她大一到大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赢得了下一个人生阶段的门票。 [一步一步 未来可期] 步履不停,这一路走来也是风雨兼程,时间走到了2018年,有了前些年的积淀与积累,这一年的梅书琴开始了新的打算与规划。 梅书琴是一个谦逊的人,谈到保研同济大学时她只是说这都算是机缘巧合吧,即便在说到自己在同一批保研竞争者中的优势时,她认为可能是自己的心态比较好,在考试时很镇定。所幸付出即所得,这个努力的女孩收获了她所期待的美好结果。她人生的旅程还将继续,保研同济,是结束,亦是开始。 梅书琴相信,一直制定小目标才会让生活有满满地幸福感。只要下定决心做的事,她总是要做一个小计划,这样的习惯不管是在她准备保研的大三,还是在思考关于未来的方向时,她都将心中所想切实地投射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下对自己的期许。此外,梅书琴还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游泳、旅行、演讲、烹饪等都是她一旦钟情便都会投入时间倾心尽力的。最近她喜欢上了做蛋糕,便专门请了西点师傅教自己。于她而言,这些兴趣爱好都是自己压力的释放点与倾泻口,在全心全意地投入中,烦恼、困扰也会很快消失不见。 尼采说;“所有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梅书琴正是在踮脚飞扬,舞姿翩翩。《小王子》里说:“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我们并不怀疑梅书琴正在找星星的路上前行坚持。芥川龙之介说:“自由和山巅的空气相似,对弱者都是吃不消的。”我们看到了梅书琴对自由的追求与付出,而这些都正在让她慢慢变强。 而今,已经大四的梅书琴在西华已经留下了三年的美好记忆,还有半年就将毕业前往同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她所言,感谢西华给自己的机会与平台,行至此时此地,回望来时长路,风雨过,彩虹迎。 冬日的寒风乍起,即便风雪交加,即便黑夜昏暗,即便前途未知,也总有人在行动,总有人在努力,总有人望见了来日霞光,斑驳星点,远山春花。

西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293次访问,全刊已有283889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