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语言田野调查工作之行

摘要:语言田野调查工作之行 中国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而四川省教育厅、语委于2016年启动了我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饶冬梅副教授作为四川省语保工程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的是宜宾市翠屏区、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县、什邡县、中江县、郫县等地区的语言文字的田野调查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和导师饶老师去中江县做语言田野调查工作,对于没有语言学基础的我,这次任务艰巨且新奇。它于我而言,既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我们来到了第一站:中江县积金镇。 细雨朦胧,山路崎岖,行人寥寥无几,我们严重怀疑高德地图被山里烟雾迷住而导错方向。但前方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别无选择,最终在一片树林中隐约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的房子,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积金镇。这个镇的建筑排布也好似迷宫一般,让人晕头转向。为了找到积金学校,我们在街道绕了好几圈,终于在一棵黄角树下,发现了这所学校的大门。一进大门,我们就看见一座极具特色的院子。 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那被风雨洗礼后褪色的斑点暴露了它的年岁,好似它已到了风烛残年,但在两棵大树的簇拥下格外庄严肃穆,它就是这个学校的标杆!但在孩子们面前,它又是那么“亲切和蔼”,孩子们在它怀抱里茁壮成长。这里虽然没有优越的教学环境,孩子们依然笑容满面,没有高级设备,老师们上课依然斗志昂扬。这让我既喜爱又特别心疼这些孩子,更使我意识到,要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优越环境,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业和工作中去。 第二站是中江县冯店镇的李都。初来此地,我发现这里的地方语言非常独特,我基本听不太懂!因此,我只能讲着一口重庆话,调动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但经过一天的录音,我们彼此也形成了一种默契。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当地语言文字的规律,甚至能在发音人说错的时候也能帮他们更正过来,这让我小小地骄傲了一下。 其次,我发现语言学是一门很奇特的学科,语言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它的奇特在于,你没有接触它,你就没有发言权,你会感到非常陌生与害怕。但是你接触它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因为语言与人息息相关,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在交流中彼此了解,建立起信任。 最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发音人(他是一位老爷爷)特别支持和尊重我们的工作。这个工作其实非常枯燥,为了追求语言调查的精准性,往往要求整体录音五六遍,而且对字、词的要求精确到了音的高低和调的级别,稍有不慎就要重录,重录四五遍是普遍现象。在如此苛刻的要求面前,发音人没有表现出一丝抱怨与不耐烦,而是笑呵呵地说:“莫得事,再来哈。”有时还会为自己认错字而表露出孩子般的羞涩。我们在此工作了两天,他们一直和我们坚守在岗位上,经常工作到过了饭点,我们都深感愧疚,但他们总会说:“我们农村吃得都晚,莫得事。”天气骤冷,工作变得更加艰辛,但在这两位老爷爷的陪伴下,因为语言的差异性闹出不少笑话,当重庆话遇到中江话时,枯燥的工作也变得乐趣无穷了。该工作内容是发音人看着提供的词汇用方言表达出来,但经过两天的高速运转,也就是在工作到了尾声的时候,老爷爷的脑细胞消耗殆尽。竟然想不起来怎么用方言表达,一脸羞涩地像犯了错的孩子般冲着我们笑,让我们觉得既好笑又心疼。心疼年过七旬的他们两天来的辛苦。 时间转眼即逝,最后这天老爷爷陪我们奋斗到晚上八点多钟还没吃上晚饭,而且他老家离我们工作的地方有七八里山路。工作结束后,我们护送他回家,一路翻山越岭,最后我们在细雨朦胧中以最真诚且简单的方式告别了彼此。淳朴与善良的老爷爷,陪我们在风里雨里奔波,不求任何报酬。因为他们觉得保护祖辈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荣幸,还向我们对于当地语言保护所做的一切表达了感激之情。 这次的短途“旅行”使我受益匪浅,在拓宽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的是所有的理解与支持,珍惜的是一切有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当地百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觉悟却不低。不仅对我们的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理解,对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与珍惜。

浅谈“庄生梦蝶”

摘要:浅谈“庄生梦蝶” 在李商隐一首非常著名的诗《锦瑟》之中,李商隐在颔联借用了“庄生梦蝶”的典故表现了人世的虚无感。都说“世事一场大梦”,可在世界上我们又如何知道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齐物我、齐是非、齐小大”的观点,即把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一体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在老子那里就有,老子说道“众妙之门、渊兮似天地之宗。”在老子那里,道就是总领天地万物的。天地万物都在共同的道之中运行,万物就能成为一体。只是在庄子这里,庄子把老子的道虚无化了。庄子提出了“无无”的境界,天地自然都在最高的精神的指引下,都能成为一体。 谈到此,就不能不说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的思想,庄子在《逍遥游》中确立了“至人、神人、圣人”的最高的“至大”的典范,但在《齐物论》中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以说万物虽有小大的差别,但终归是可以齐而为一的。那不管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我们都能在这种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下认为庄子和蝴蝶是一体的。它们的梦是存在的。 在庄子精神的继承者阮籍那里,阮籍对这种“齐万物而为一”的思想也是认同的。其代表作《大人先生传》中说“至人”:“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至人”的:“无穷之死,犹一朝之生。”可见,“庄周梦蝶”的这种与万物为一的思想是在延续并且受到了认同的。 这种现象在西方的人类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中也有提及。在“人与文化”的“神话与宗教”一章中卡西尔对神话与宗教的来源进行了追根溯源。他说:“原始智力所独具的东西是它的生活情调,原始人的自然观是交感的。”这种“交感”就是认为生命是一体化的。比如满族人的宗教信仰中对狗和乌鸦的崇拜和尊敬就是一种“交感”之后的体现。他们认为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万物都是有灵的,人和万物是一体的。将这种观点运用到对“庄生梦蝶”的思考上,我们就能体会到庄子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来源,即对于生命一体化的尊崇。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庄生梦蝶不知道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庄子是个实际的存在。并且笛卡尔在其《论灵魂》中有说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可以分开的二元化思想。庄子的灵魂或可以说是精神可以冲破肉体的束缚而与万物合一。所以,“庄生梦蝶”可以说是人类的精神的现象,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下对人与万物成为共同体的一种思维产物。

“真恶”与“伪善”的对决

摘要:“真恶”与“伪善”的对决——读莫里哀《唐璜》有感 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创作的五幕散文剧《唐璜》,戏剧情节引人入胜。 唐璜一开始出场就是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形象。用花言巧语哄骗许多天真少女,只追求快感与享受,否认忠贞与荣誉,在世人眼中简直是道德败坏的典型。他才订婚不久就看上了其他少女,他的贴身仆人斯卡纳耐尔也这样评价他“你得明白我的主人璜老爷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他是一个疯子,一只狗,一个魔鬼,一个土耳其人,一个异教徒,既不信天堂,也不信地狱。他过的真是一种畜生的生活,他是一只伊壁鸠鲁的猪,一个地道的萨丹纳帕路斯。他掩着耳朵从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凡是我们所信仰的,他都当作无稽之谈。”面对仆人直接表达出来的不赞成态度,唐璜丝毫不觉得羞愧,反而振振有词,把自己的善变说成是“心口如一”。前未婚妻唐娜埃乐维尔质问唐璜为何不遵守诺言,也丝毫引不起他的愧疚与反省,反而坦诚自己的变心,还以女方为了结婚从修道院逃出的事实来戳痛对方。这样游戏人间的浪荡公子,不信上帝,自然也不信因果与报应,唐璜罔顾世俗道德,只想纵情享乐度过一生。 唐璜没有道德感,是因为他不认同世俗的道德评价体系,他只顺从自己内心的欲望,是以自己快乐与否的标准来行事的,所以他从来不约束自己泛滥的情感和放肆的行为。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作恶作得明目张胆,敢于和整个社会唱反调,也算是真性情了。 但在这样一个十足大反派的人物身上,又有许多看上去很“正能量”的一面。比如唐璜不认同穷人的祷告上帝的行为,却又慷慨施舍;在他偶遇一起抢劫事件时,他又路见不平,以少敌多打跑了强盗,似乎又充满了正义感。即使是他挑拨两个乡间女孩玛杜丽娜和夏绿蒂为他争风吃醋,以及仇人寻上门来假装自己并非唐璜其人,这两件事让读者感到反感之余,也有一丝对小孩子恶作剧的无可奈何之感。 唐璜也的确如同一个没有开化的孩子,胡作非为且固执己见,高贵的身份让他备受宠爱,不受约束,目空一切。他的真源于无需假装,这个社会不需要他假装就能得到一切,并且没有法律能对他作出惩罚。 前面讲到唐璜虽然作恶多端,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他的仆人只能屈从他,身份低微的女子渴慕他,他的仇人碍于道德放过他,众人的无能为力,从侧面也反映出阶级之间的矛盾差异、法律保障的缺失、宗教信仰的徒有其表。 到了最后,斯卡纳耐尔、唐璜的父亲唐路易和前未婚妻唐娜埃尔维尔的劝说并没有感化唐璜,相反地,唐璜已经由“真恶”进化成了“伪善”。他假装悔过,背地却瞄上了伪善的艺术,“仗着这种艺术,蒙蔽欺骗的勾当就永远受到尊敬;即便被人发觉,人们也一声不敢言语。人类其他一切恶习,都会遭受公众的责备,甚至人人都有公开加以抨击的自由;但是伪善却是一种享有特权的恶习,它可以拿一只手把世人的嘴都给堵上,悠闲自在地逍遥法外。” 唐璜的伪善是比恶还要恶劣的行为,他妄图愚弄好人,在世人面前装模作样、蒙混过关。他曾经与道德背道而驰,如今却学会将它当作外衣,冠冕堂皇地行走在人们的中间享受荣誉。于是,作者让一尊石像充当上帝的角色,对唐璜进行了最后的审判——他死于天雷地火。 这样的结局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现实生活断然不会出现石像替天行道的奇迹。我们渴求一个道德水平更高的社会,决不能只寄希望于个人的转性向善。《唐璜》写于17世纪的法国,此时法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兴起、现代科技的发展、宗教的堕落使道德水平一降再降。莫里哀以一出喜剧的方式讽刺了所谓好人的伪善嘴脸,但无法将改变投射到现实之中的宗教化结局,还需从实际生活做进一步考量。

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

摘要: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 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话时的内心活动——这怎么可能呢?于山中追鹿,于海中捕鱼,若眼中无山无水,又如何发现鱼鹿之美?但我现在慢慢明白了,猎人也好,渔夫也罢,他们双目炯亮,万物之景皆可映于其内,所以猎人满目苍翠,渔夫眸中蔚蓝。 也许,并不是只有眼睛发现的美好才称为美好。更多时候,美好是搏动的心脏跳跃出来的感觉。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其实一面就够了。 可我却偏偏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要天天见面才够,就像那一句,“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王小波与他的妻子李银河的爱情,还有那本记录了他们所有信件往来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曾说: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我对你的爱很美。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1978年,王小波给李银河写了第一封信。40年以后,2018年,李银河隔空回信王小波,此时王小波已离世21年。 在时间的定义中,人生显得尤为仓促,在这匆忙的岁月中,他们的爱情熠熠生辉。李银河在回信的末尾对王小波说:你走后,我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无解之题。思来想去,答案竟是:生命从宏观角度看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是从微观视角可以自赋意义。你生前,我与你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当时写道:“我会老也会死,可是我不怕。在什么事情消失前,我们先要让他存在啊。”你说得真好。死是每一个人的归宿,但在死之前,我们要让自己丰富多彩。 现在回头看,你的一生是神采飞扬的,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你过了精彩的一生,然后就飘然而去。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你的一生浸淫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我也将终生浸淫在爱之中,直到最后时刻,直到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这封信件在节目《请给我来信》中也公开了全文,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李银河对王小波深深的爱意。尽管王小波已离世许久,可这份爱意,这份美好,并没有随着王小波的离开而消散,反而,它在岁月的沉淀当中越发灿然。 时间将我们的青春镌刻在漫长时光中,融化了岁月的柔情撩拨少年的悸动。生命中的美好不仅仅由双眼看见,更由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看见”,它或许是一次陌生人之间的触碰,或是和父母的一次拥抱,又或是恋人之间的亲吻,它都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发现。 心中有山,光而不耀;眼中有海,静水流深。

《第四章》

摘要:《第四章》 或许 相遇是 孤船抵临彼岸 如流年的丝线 随着寂寥清幽的夜晚 有青灯暮掩 或许 相识是 木槿朝开暮落 如日出的思念 连着生息纷扰的历山 有矢志弥坚 或许 相知是 书信承载旧言 如分明的辗转 附着黯然无眠的泪眼 有野火清泉 或许 相恋是 笑语泪花隐现 如两地的怅然 依着陈茧相守的鬓边 有海深天远 ——作者在某边防部队服役所作

西华园

摘要:西华园 ■ 作者简介:作者系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2016级胡文涛同学,自号风月先生,别署风月草堂主人。幼承蒙训,乃涉国学,好文章词赋。后学书,楷法欧阳,博涉诸家,擅小楷,工行草,亦旁窥篆刻。曾获得成都市高校书法交流赛二等奖,多次获得西华大学校级书法比赛一等奖。

西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291次访问,全刊已有2838430次访问